超實用的食材小知識【瓠瓜】,種類、挑選保存、清洗一次搞懂

瓠瓜: 種類、挑選、保存、清洗術,烹煮前先認識他!

作者/玉米筍阿姐

瓠瓜: 「人若衰,種蒲仔生菜瓜」這句台灣諺語形容人時運不濟,做任何事都無法如願而主角蒲仔,其實就是瓠瓜。因為果型多變,所以原產自非洲、印度瓠瓜別名多,又叫葫蘆、扁蒲蒲瓜、匏瓜、蒲仔、長瓜等,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物之一,最初拿來當容器使用。在瓜類中,瓠瓜寒性較低,維生素C含量特別豐富,多吃可以增強身體抗病毒的能力;能清熱利尿,很適合尿道結石病人食用;有助降低血糖,也很適合糖尿病患者;尤其適合老人家常吃,可以增強體力

 

瓠瓜整株都可利用,像蒂梗削皮後,可以醃漬成小菜;瓜籽可以跟瓜肉一起煮食,也可以跟其他蔬果一起打汁;瓜皮煮茶,可以降血脂、血糖,藤和葉也能瓠瓜的瓜肉清甜,簡單清炒就很好吃,但烹煮不宜過久、過熱,以免營養流失。隨著時序入夏,趕快來一道甘甜爽口又健康的瓠瓜料理吧!

 

最常見的瓠瓜種類

瓠瓜家族成員眾多,因品種多果形變化大,一般來說,果實長首尾如一的稱瓠,圓形的稱匏,上下粗中間細的稱葫蘆。市場常見品種是長蒲和花蒲,還有一些品種果實老化適合做容器品,像表皮有網狀突起、有果柄、下部膨大的「天鵝蒲」就觀賞價值

 

台灣瓠瓜栽培面積不大,產地分布零散、規模高屏地區占全台三分之一產量,主要在屏東九如、高樹和高雄杉林鄉,以冬、春兩季為盛產期;夏、秋兩季則由彰化田尾和南投供應。

 

長扁蒲(瓠)

果實為長圓筒狀,有點像牛腿,所以又叫「牛腿蒲」是台灣栽培最普遍的品種。不同品系的果實、開花時間和種子都略有不同,果皮顏色有淡綠和青色虎斑之分,味道跟料理方式跟其他品種一樣。

 

梨子蒲(匏)

果實下部圓大像圓,近果梗部分凸出呈洋梨型,果皮顏色有淡綠和青色虎斑之分,市場常見的花扁蒲就是青色虎斑的嫩果可以食用或加工成蒲脯,老熟果曬乾後剖開可以當水瓢。

 

葫蘆

果實下部大,上部較小,腰部纖細,形狀和大小依品系不同各有差異,體型大的葫蘆嫩果可以鮮食,體型小的葫蘆可做觀賞用。

 

瓠瓜的挑選術

外皮顏色青綠光滑,不能有刮痕或受傷,否則容易影響瓜肉品質,煮了容易變黑。

表皮帶有絨毛,要細柔分布均勻,如果摸起來刺手代表肉質過老。

絨毛柔細,分布均勻者較佳。

 

蒂梗翠綠代表剛採收不久,存放較久的瓜,蒂梗會萎縮變乾。

瓜體形狀勻稱,拿起來有重量感,輕按感覺硬硬的

購買前壓壓看,整體勻稱、結實者尤佳。

 

剖開後,籽小而白的比較嫩,籽大又黃就太老了。

籽小而白,果肉較幼嫩。

 

瓠瓜的保存

購買後,建議先用報紙包裹後暫放在陰涼通風處在室溫放4~6小時,讓農藥揮發若不打算當天料理,建議用牛皮紙或報紙包好放入冰箱冷藏,原則上可以保鮮2周左右

只使用部份,建議剩下的瓜不要削皮,用保鮮膜包好、放入冷藏,最好在2天內食用完畢。因所含的醣類會逐日遞減,冷藏超過10天會失去風味。

 

瓠瓜的洗滌建議

將蒂頭朝下,放在水龍頭下沖洗,沖至尾端後,再用軟毛刷輕輕刷洗表皮。雖然要去皮食用,但也要避免削皮或切片時,把附著表面的農藥沾染到果肉。

 

瓠瓜的趣知識

想懸壺濟世?蘆裡賣什麼藥?

瓠瓜在古代叫葫蘆,別名「壺盧」,指的是用來喝酒(壺)、吃飯(盧)用的容器,後來也拿來裝藥。傳說東漢名醫費長房當年是跟一位在竹竿上吊著葫蘆賣藥的老先生習醫,他學成之後,便拿著老師贈送用來治病鞭鬼的竹竿,掛著葫蘆懸壺行醫,因此後來的郎中(古代的中醫)都以葫蘆作為診所的招牌,代表醫術高超,後人便將醫生開業稱作「懸壺」,以「懸壺濟世」用來稱讚良醫救人病痛、普濟眾生。現代的醫生不流行吊葫蘆了,也很少人會拿葫蘆裝藥,但人們習慣以「葫蘆裡賣什麼藥?」來形容「 不了解對方到底要做什麼」。

瓠瓜好吃又好用,本身還是一味中藥,可說全身都是寶,但如果光吊在半空中沒被拿來取用,豈不是太浪費了?所以孔老夫子才會以「匏瓜繫而不食」感歎自己應有所作為,因此後人就引用「匏瓜空繫」來比喻懷才不遇。

 

瓠瓜推薦料理

 

● 【瓠瓜酸辣湯】實惠又輕爽的夏季開胃湯品

 

【瓠瓜水餃 與 煎餃】無法抵抗的多汁的美味

 

付費食譜試閱 快速料理 季節醃漬&發酵 季節料理 台灣小吃 料理影音 訂戶獨享 防疫料理

error: 文章內容受保護,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