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 三年一次的迎王現場歷史說
筆者/許泰英 (廟會重度中毒者)
在外婆家表系同輩穩坐「倒數第二」的排行,小時候邊緣感強到猶記得每次跟表哥表姐們見面,被問候的第一句話總是「你哥咧?」的我,腦海裡居然還翻得出大概是小四的時候吧,被問過那句每每想起都覺彌足珍貴的「今年擱咩迎王啊,拎咩等來某?」印象很深刻那是幾個孩子擠在同一面浴室鏡子前刷牙洗臉的場景。
記不清楚是幾歲了好像也就那「科」(身為東港大家長的溫王爺(註1),每三年一次率領平時所看顧著的全民一塊,招待與祂同屬唐朝36進士的「天頂的好朋友們」來此遊歷賜福,這個現在普遍被當作廟會舉辦次數單位的「科」字,說是沿用自中國古代同樣三年一次的科舉制度。在我的小學生涯碰得到的也就1991、1994兩回,還沒有知名打卡地標黃金牌樓的時代),跟少說也大我20幾歲、身為七角頭(註2)之一的「安海街」轎班、仿清朝兵丁裝束戴著「魯笠」的堂哥們,坐在爸爸老家位於東隆街、緊鄰廟埕的巷子口看著王船出發要去遶境的那個人山人海的場景。
沒錯,開啟出生地先決模式的話,我的「台北人」身份確實不折不扣。但也就因為讀冊人爸媽各自的老家都在這,仗著「從小就都會跟家人在過年時候回來,每次至少還能偷得半個脫離團體行動、獨自散步逛逛廟的下午」這樣的一份血緣牽繫,平日似乎還能半掉子跟人家唬爛一下說「跟東港還不算太不熟」;但每當三年一度接近迎王的時節,反而總讓我想龜起來。不知能否歸屬「近鄉情怯」之列(寫到這裡忽然沈重了起來XD),真要講起來其實也就是有點小害羞的情愫……放眼整個廟會愛好者同溫層,要列出在這個祭典中,擁有4、5科以上觀賞資歷的伙伴再容易不過,可說是如「地圖砲」般,席捲威力誰也無法躲閃的存在,相較之下在未培養看廟會興趣之前,個人「迎王」記憶在前兩段就講完了,整個喪失絲毫值得說嘴的優勢哈!
作為一種預防針,每當認識新朋友總免不了解釋自己主要還是關注台北盆地,生怕被人以為我「全台灣廟會跑透透」。就像向學術圈的朋友請教問題時,也經常得到像「那邊不是我的田野,我在那邊只能算純看熱鬧」這樣的答案。「以為可以把一個地方的知識放諸四海皆準」是大家努力避免的事,於是乎今年原先還一直妄想,酸女孩的這個系列廟會文可以讓我一直窩在台北舒適圈;結果天不從人願,因緣際會啊……當作是大千歲(註3)的考驗吧。
膚淺如我,祭典期間廟埕超洗腦無限放送著的「歡迎恁來代天府參拜……大千歲非常欸歡喜,一定保庇恁閤家平安事事如意」無疑是上一科最後幾天回來走逛的最重要回憶沒有之一。這回想說乾脆就從素未謀面,僅一再被推坑的「請水」開始一路看,一大早(一下車當然直奔肉粿)在跟借宿的表哥check in 完就蹦蹦蹦來到王爺廟的廟埕,這時的東隆宮雖然整個廟體已被「代天府」的海藻色牌樓遮蓋,但卻很驚奇的放送著乍聽熟悉,但細節上卻又截然不同的播音:「歡迎恁來本宮參拜……王爺公非常欸歡喜,一定保庇恁閤家平安事事如意~」對餒,因為代天巡狩的五位千歲這時還在往這裡的偉大航道上,雖然溫王爺已經把主位預先讓出來了。
總是以為已經預先做了好些功課,但還是無預警地只能任由自己被一連串細緻的動靜給牽動著,特別是在制度的設計上。(拍謝跳過「請水」經典場景中:王爺公、中軍府與已經先降臨的幾位千歲爺乩身抬著頭籤(註4)在海灘上幾度來回的官話寒暄,以及「就算你在現場,還是一樣只能仰賴直播」大千歲轎班頭籤在請王台上的「報銜頭」。)好奇著「東隆宮在哪個時間點才正式變成代天府」的我,注意到就在放送頭昭告著,與前夜由祭典核心向王爺公請示並將姓氏保密,直到頭籤在沙盤上報出吻合的「盧府大千歲」的降臨,煙火與氣球齊發的同時,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臨時寫上了大千歲的姓氏「盧」的帥旗、帥燈上趕快送回代天府升到旗杆上,大會還特地廣播要求大家為這件事讓道,瞬間覺得神權爆表。
整整一週的祭典期間,沒有一個時刻不映照著,初心者菱角男子事前在向前輩討教,關於這個祭典可以怎麼跑的指引時所獲得的答案:「看你想看什麼呀!」在這裡真的太多值得關注的面向啦:像是家家戶戶就算連陣頭走不進去的巷弄通通擺著8天份燃香不斷的香案桌、從剛開始琳瑯滿目檔現在越來越顯得出設計差異的神轎LED、代天府轄下以「認血跡」世襲方式維繫傳承的「內書」、「班頭」、「轎班」行政體制,王馬與沿途信眾為祂準備的糧食點心、外籍漁工組成的超嗨大鼓陣、在請王令回代天府安座時如後搖滾般轟隆隆的「大漢樂團」,「查夜」的默默。超級粗獷海味臉譜的家將、以及動不動就全台僅此一陣的神將團們,不僅都會如乩身降駕,有些還是神明直接下來執教滴。就算你四天遶境都只是追著將團跑,每到傍晚也無法躲過沿街家戶辦桌宴客的場面。人對神的虔誠、世代間的傳承、神明在主客/地方與中央欽差間的倫理、平日超失控暴衝的五毒大神在「拜王」那天褪下神明身份,還以小碰友原狀所呈現的高反差……就算只是跟著鬧熱陣的足跡,踏過或漁或農的風景,一餐餐吃著沿途各寺廟供應下重本拚食材的飯湯也是感動不完啊。
王船的魅力看最後一天不知從哪冒出來的人潮就知道,這天沒有額外的陣頭,閒下來的感官可以更專注在人際互動上,除了看在過彎、上下坡道時轎班像拔河比賽般的熱血外,家家戶戶隨著王船經過,家庭成員燃香以紙製替身為彼此在進行祭改,把晦氣霉運趕到隨後將集中送往廟埕添載的替身上,每家風格做法各異,有說依三魂七魄概念揮前三後七下,有人是用歲數,也有人不是用揮的而是像用金屬探測器一樣由上慢慢劃下來,十分有趣。
半夜千歲爺用完最後的滿漢全席,降下帥旗、帥燈,最後一次請王令上轎,送王出發,在過豐漁橋往海灘的這條路上,跟在大千歲王駕的後頭,看沿途煙火猛烈狂亂但又絲毫沒能影響到行進的節奏,從請水當天到後面幾天遶境都固定排在中軍府駕前的下頭角宋江陣這時也在路邊,和著鑼鼓節奏高聲呼吼著,感受什麼叫備受愛戴的「夾道歡送」,是早早就到沙灘上卡位等待的人們所看不到的。
豎立起三支桅杆、揚起船帆,請王令下轎登船時,轎上的燈光也一一熄滅,起錨,人都下來。點起長串鞭炮,代天府轄下各級僚屬卸下帽子腰帶,偃旗息鼓的默默離去,留下「看燒王船」的群眾。天漸漸亮,才發覺除了攝影愛好者外,本科沙灘上聒噪的外國觀光客是不是又呈倍數成長啦。
如同東港人在送王三天後的平安宴上,就又要抽出決定下一科哪個角頭扛哪位千歲的連連看職務分配表,瞬時又要開啟下一個祭典週期。我也想起在前一天晚上等待「和瘟押煞」(註5)登場時刻,遇著的一位從台北下來的朋友,從他口中才得知,每年王爺公聖誕期間長達數十天的酬神戲,除了由境內各種同業組織的溫王爺爐會(例如3年前過年去大堂哥家頂樓拜祖先時就發現他擲到安海街內以漁船為單位的「船仔爐」)敬獻之外,最前面的四天是標籤出原鄉漳泉族群(四縣份)的會,説回家問看是參加哪一天的就知道家裡屬哪個縣份了。很汗顏,在老台北眼中搞不清楚自己屬哪個縣份真是挺不可思議的,這次的旅程對我而言應該也是個什麼的開端吧。
備註說明
註1【溫王爺】東港信仰中心東隆宮的主神溫府千歲,在三年一科、爲期八天的迎王祭典中,是率領全境善信招待千歲爺的東道主。
註2【七角頭】沿著東港舊時商業發達的老街「延平路」自內陸向海濱排列著的「頂頭角」、「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下頭角」、「崙仔頂」這六個區段,加上自小琉球於1931年脫離後補進來的東邊農庄「埔仔角」,在每科迎王祭典中透過抽籤決定擔任溫王爺、中軍府及五位千歲的轎班任務,作爲迎王祭典的核心地帶。
註3【大千歲】在迎王祭典中由天庭像欽差大臣一樣「乘著無形的王船」自海上來到東港作客(雖然在爵位與東隆宮主神溫府千歲同屬「王爵」但加上了「代天巡狩」就等於是玉皇大帝代言人)的五府千歲,每科蒞任的組合都不盡相同,僅有領銜的「大千歲」才有在祭典第一步驟「請水」時就向眾人佈告姓氏,被視爲是該屆祭典的主角。
註4【頭籤】由八人扛抬一頂神轎時,在位置上由前到後可分頭籤、二籤、三籤、四籤,神明通常降駕在扛頭籤這個位置的人員身上,以他作爲代言人,祭典期間常能見到在神轎之外抬著單支轎棍的乩身跑來跑去交代事宜的乩身們(後面會有一員轎班扶著後端),神與神間用常人無法意會的官話(中古漢語)溝通寒喧之外,當要與信眾交代事項就以轎棍作筆,因此也叫「頭筆」。
註5【和瘟押煞】在送王前,王船一邊「添載」著各式民生物資的同時,廟埕另外半邊進行著由外聘道士法師進行著把帶來瘟疫的使者、煞神、鬼怪們送上船的儀式。和瘟主要是用勸的,押煞則是強制執行,在編排順序上有「先禮後兵」的意思。
其他推薦文章
● 【八里龍形二媽回鑾】北台灣難得一見的露天廟會BUFF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