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張家珩、攝影 / 張家珩、插畫 / 陳怡揚
陰曆正月十五日為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滿月,庚子年(西元2020年)的正月十五於立春過後的幾天,充滿了萬象更新之感。所謂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在新的一年就來講講台灣各地和上元及元宵有關的活動吧!
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陰曆正月十五日為道教中的上元天官大帝誕辰,各宮廟會搭設三界壇,祈請天官賜福。到了下元十月十五日再做「謝平安」感謝三界公的庇佑。台灣各地有許多廟宇如北港朝宮、新港奉天宮、雲林馬鳴山鎮安宮……等,會舉行上元祈安遶境,祈求神明在新的一年保佑境內平安。
元宵節是陰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古時稱夜「宵」,正月十五又為上元節,上元節的晚上才稱為「元宵」。除了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自此之後一切生活恢復常態,故元宵節是新年最後壓軸,亦稱「小過年」。以台灣各地上元、元宵活動熱烈之現況來說,也的確不負「小過年」之名,其熱鬧感可能更盛過年氛圍。
「上元」的由來
相傳天官大帝是俗稱「三界公(三官大帝)」之一,三官大帝即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俗稱,簡言之為天、地、水三神總稱。正月十五日稱之「上元」,七月十五日稱之「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大帝的誕生祭日。
火樹銀花賞燈去
台灣的元宵節也會舉辦大型的元宵燈會,這項風俗是從過去台灣「迎鼓仔燈」活動演變而來的,「迎鼓仔燈」就是指當地大廟前所舉辦的燈會活動。台灣的花燈盛會起源甚早,清代時已具相當的規模,至日治時,元宵的花燈已和藝閣結合,形成動態的花燈表演。提燈上街出遊,俗稱「迎燈」或稱「迎鼓仔燈」。
舊時的元宵花燈種類繁多「商舖的走馬燈,兒童的骰仔燈、鼓仔燈、兔仔燈、蓮花燈、關刀燈、田蛤仔(水蛙)燈、獅仔燈.獅球燈、戰艦燈、汽船燈等;有手執、拖行,有大有小,有熱火燭,有點小燈炮等,爭奇奪勝。」(吳灜濤《台灣民俗》)。
另外,在民俗中一項特別的活動稱做「鑽燈腳」。俗諺有云:「鑽燈腳、生卵葩」,採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過去夫妻同遊賞燈,會特意在燈下穿行,祈求鑽過燈下能添丁。
炮炸驅瘟求興旺
台灣各地的元宵節活動,起源與詳細介紹,且除了上燈、賞燈、猜燈謎等過節習俗外,還有一項特別的傳統活動...
乞龜祈福保平安
自古以來龜即被視為祥瑞、長壽的象徵,龜齡長壽也成為民間崇拜的對象。因此,乞龜就是向神明乞討並祈求祥瑞之意。早期的平安龜只有較傳統的米糕龜、麵龜,以超可愛、有趣的插圖拆解,了解米糕龜的製作方式,做出自己的祈福乞龜!
最後還有許多元宵節小知識,走尪、馬祖擺暝等,讓你更了解台灣在地的習俗文化!
本文為試閱版本,更詳細的介紹全文,只在酸女孩實體季刊
限時開放至2/14【30分鐘滾出一家子元宵】一個罐子輕鬆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