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會,「酸女孩趣味走食」私心企劃
台灣廟會: 酸女孩的成員們,除了愛吃、愛喝、愛料理,其實對於廟會文化也是情有獨鍾!雖然癡迷程度完全稱不上民俗廟會中毒者,處處追著廟會跑(其實就是團隊的菱角男子啦),但對於煙炮四射繚繞、北管八音放送、神明官將出巡的熱鬧氛圍,倒是很能樂在其中,追求卡到第一排,要到鹹光餅為基本目標!但總還在看熱鬧,不懂得看門道的初級階段!

基於強大的私心,酸女孩在今年推出「意思走食台灣廟會」的系列,邀請專業「看廟會的傢伙」,與大家分享一些或許不是太有名氣,但相當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廟會,當然,我們是酸女孩,怎麼樣都不會少了吃吃喝喝的PART。敬請大家期待這每季一回的「意思走食台灣廟會」系列單元。我們就將時間交給歷史系出身,癡迷追溯台灣歷史文化,也經常受邀撰寫或導覽廟會活動,年輕有自我堅持的傢伙吧!
【最不天龍的天龍偵探 — 許泰英】
作為一枚以「看廟會」作為主要興趣的傢伙,每當自我介紹時,聽到「鐵定常往中南部跑吧!」這種問候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畢竟在我們生長的台北盆地裡,連捷運車站都只能用「XX與XX路口」來起名字,在成片水泥叢林中,說不出哪邊是哪邊無疑是台北的日常。幸好這隻天龍並非自始就長成這副模樣,對於把城市切成一塊塊,找尋舊時地域認同線索的工作,「看廟會」這個興趣確實幫了我很大的忙。
「這、這、這空口無憑啊。」好的,我們知道,要宣揚這樣一個好深奧的觀念,首先還是得祭出一些「大場」,直接把大家丟到猛藥裡浸過才行。際此開春好時機,讓我們跟著鼎鼎有名一年到頭幾乎沒時間回家把屁股坐熱,天天受不同聚落邀請前往巡迴,田野同好們公認堪稱「北臺灣大境主」的「關渡二媽」,去逛逛祂在淡水河左岸的「第二個娘家」嘿!

香菇姐姐補充說明:
林默娘=天上聖母=媽祖,但媽祖也有分靈,有無限分身才能庇祐廣大眾生,因此才延伸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六媽。其排行是依照神像雕刻的順序先後命名,通常也被賦予不同職務,有時地方居民因有特殊請求,例如驅邪、喜事、喬遷入厝等,會迎請媽祖出廟坐鎮,但如果請出大媽,那大家去廟裡要拜誰呢?因此大家可能聽過一個說法:「大媽鎮殿、二媽吃便、三媽出戰」,意思就是大媽鎮守廟中、二媽基本上也都在廟接受供奉,涼涼的不用做事,但三媽就要出廟拼業績,幫信眾解決疑難雜症了。但今日的主角「關渡宮二媽」超級忙碌的,絕對沒有在吃便便的,而且這回八里龍形的遶境也恭迎到「大媽」,各廟媽祖們的分工,也無法ㄧ以概之。
正月關渡宮媽祖出巡賜福,穿梭關渡、北投到石牌的大街小巷
關渡宮媽祖的管轄範圍(管區),以現在地理位置的方式來劃分,大約就是關渡、復興崗 、北投、唭哩岸至石牌這五大區塊。管區內,有稱為「五角頭」的五個組織,專門輪值舉辦關渡宮的普度。
因此,舊曆正月裡,原本只有上述「五角頭」管轄的區域範圍,才擁有輪迎媽祖的殊榮,正月十一出巡「北投」、正月十六出巡「唭哩岸」、正月十八「石牌」、正月二十一「磺溪」、正月二十二「嗄嘮別」(現復興崗站周邊)。
而我們這回的主場「八里龍形」(舊稱蛇仔形,現為龍源里),並非涵蓋於上述五角頭之中,為何媽祖會在正月二十四出巡該處?就有段耐人尋味的歷史了!

不是貓的報恩!是落難二媽的報恩!
故事發生在日本依據《馬關條約》接收治理臺灣之初,所面臨各地民變騷亂的時期。當時關渡宮一度被認為有土匪窩藏其中,而遭軍方火攻;幸賴龍形居民連夜將媽祖神像抬至該庄隱匿,等待風聲過了方才送還。
最初關渡方面答謝這份救駕之恩的方案是讓龍形在比五角頭第一站(正月十一北投街)早一天的初十迎請,後來為了能讓眾神留在龍形多看幾天的戲,而往後挪到現在的正月二十四,廟會慶典會延續3、4天,供龍形民眾參拜,便稱之為「龍形二媽回鑾」。

沒有廟的廟會?!整個社區都是媽祖的廟!
第一次參與「八里龍形二媽回鑾」的朋友,通常都會訝異於「主辦單位怎麼不是廟」,在這個「年例」祭典期間該地「龍米社區活動中心」權充安置眾神的紅壇。每個庄頭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藉由廟會責任的分工把境內各小聚落單位牽在一塊,龍形地區的居民就按照戶籍分有11個「甲」,通過擲筊的杯數來決定該年由哪一甲擔任爐主並抬二媽,其餘每甲亦各負責一頂神轎,並各自聘請陣頭參與盛會。在這類「沒有廟的廟會」裡,經常更能夠感受到全村都動起來,大街小巷夾道,準備三牲素果,迎接神明們的到來,沒有誰是局外人的感覺。

雙北都會少見的夾道迎神,神明有得吃,信眾也吃便(請台語發音,沾光、佔到便宜之意)
龍形迎關渡媽這場很重要的幾個風景,首先是出巡遶境途中家家戶戶都排列香案,男女老幼在路邊站成一排,與神轎隊伍的工作人員交換香,並領取分送的平安符。有的人家有殺豬公,旁邊就有外燴在準備晚上各自請客的辦桌,可以感受到年例除了是信仰活動,也連結著人情。上述幾點其實在台北許多比較偏鄉下、舊社區的地帶都還算普遍,但講起這裡的午餐就真的有特別了,這次「吃便的」不是二媽了,「吃便的」是我們這些看熱鬧的傢伙了!



廟會早上開始至下午四點前後結束,遶境時間橫跨中午吃飯時間,這麼多人,該如何填飽肚子呢?!這場廟會,不是發便當,也不是主辦單位統一請人準備大鍋菜,而是一場超級大,由龍形的居民各自準備且共同營造起來的Buffet盛會。
居民裝盛著油飯、冬粉、麻油雞、丸子湯、甜鹹湯圓、西米露等等的鍋子,上頭貼著寫有「信士XXX敬獻點心一担」的紅紙,也有人在發麵包、蛋糕、芋粿、肉粽、飲料,還能找到包括素食與南洋風味的料理,各家熱情的招徠,對象也不限工作人員與外地香客、觀光客,充分展現人情味,也是雙北市少見的廟會型態。(被推坑帶去的香菇姐姐,真的完全被當地民眾感動,又被餵得飽飽飽,還喝到回憶中的津津蘆筍汁)





這天走到近中午時,最後幾頂神轎的轎班開始趕路,因為家家戶戶都想要不論是醒獅、三太子、神將還是官將首等陣頭都來家裡巡巡看看,而拖遲了原本的節奏,活動中心背面龍形二街已經排滿各家煮出來的「點心擔」,沒見二媽到來可是不會掀開保鮮膜的。
常能聽到基本教義派的朋友對這些到處「咬紅包」的隊伍拖時間的碎念,不過對生長在真的很天龍國境內的市區小孩來說,能夠瞧見社區裡家家戶戶基於「討吉利」、「保平安」等心理,與陣頭裡的神與人真切互動著,是很過分的可愛吧。



除了點心擔之外,在台灣到處普遍見得到的「乞龜」活動在此也十分興盛。
用傳統綠豆椪、蛋黃酥、咖哩酥、糖果餅乾、沙琪瑪、米、麵線等各式食材堆砌而成的平安龜,由信眾各自帶來還願,以前可能只要想「今天求了一斤的龜回去,明年要加倍還兩斤會不會有點壓力?」現今採購來源多了,看看那些在頭上插了香並轉身背向神壇向外,表示已被人擲走的龜們,可能還多了像是「吼!這是某知名糕餅店的很好吃,想吃!」這樣的優勢呢!




感謝泰英的帶路,參與這次的廟會,讓酸女孩看見了平常難得的廟會型態,透過專家之眼,了解許多傳統廟會的細膩與古趣,亦或是廟會文化中新、舊世代不同的詮釋(每次看到電音三太子或鋼管辣妹,都覺得太妙了),甚至是台灣文化與新住民文化交融後的新台灣文化。
回想起當天精彩的Buffet饗宴,在眾多台味感十足的料理中,讓香菇姐姐最有記憶點的就是那碗「紅豆西米露」吧!跟著媽祖走了一上午的路,真的口好渴呀,喝下一大口冰涼滑順的西米露瞬間,覺得被神庇祐了!因此,這次與大家推薦的料理,就是【地瓜椰奶西米露】,用台灣美味的各色地瓜,就能創造美麗的色彩與甘甜的風味,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美味之神的庇祐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