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_pixel

【中醫師的理想日常-四月號】做好體內外除濕,擺脫春困疲憊

體內濕氣: 四月人體課題,學習擺脫「春困」疲倦

體內濕氣: 台灣的春季短暫,除了料峭的春寒,可能要屬綿綿春雨比較讓人有春天的感覺。四月的「清明」、「榖雨」這兩個節氣,是春天比較多雨的部分。與濕熱的夏季迥然有別,此時的春雨雖然帶來濃厚的濕氣,卻不常造成太大的身體不適,除了一個特殊現象「春困」。

the-dampness-in-chinese-medicine
四月濕氣重,將造成人體春困,精神疲倦、四肢沉重…等問題。

春眠不覺曉,濕氣找上門

春季最好不要睡太久、睡太晚,要適度運動,這些春季養生的原則,也同樣適用於清明、榖雨時期。然而連綿不斷的春雨會使得濕氣累積,有些人會開始產生疲倦、四肢有沈重感,或是有頭重、頭痛、好像帶著安全帽一樣的感覺,或者是沒有來由的腹瀉、胃口差等等,這是濕氣太重而影響到身體的表現,像是被濕氣「困」住的性質,稱之為「春困」

(註:不見得有那麼明顯的影響,但天氣悶熱也會影響,不一定下雨才會有濕氣累積)

the-dampness-in-chinese-medicine
全身疲累,提不起勁,就是人體春困的表現。

經過漫長的演化,人的身體本能具有和外界環境抗衡的能力,應該不難理解。但是,現在的人類與我們的老祖先不同,人口飛躍性的增加、居住環境變得難以選擇、飲食習慣大幅度改變,科技也在不斷進步,甚至這個星球也因為人為活動而暖化,進而造成我們生活中的環境因子變動。

濕氣的侵襲算是一種水份代謝不良,人體內的水份雖然有進有出,但整體是維持一個恆定的,除非代謝的功能失調,不然人體很少會因為水份攝入過多而無法負荷。能把水份排出體外的系統有兩種,一種是可見的、能感覺出明確的量的水份,也就是大小便;而另外一種,是感覺不到具體有多少量的、或甚至察覺不到的水分散失(其實還是可以用精密儀器測定),這類型的多半是呼吸蒸散的水氣,以及皮膚蒸散的汗水。

the-dampness-in-chinese-medicine
流汗是代謝體內水份的方法之一,適量的運動,可排除體內多於濕氣。

水氣的流動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環境水份越多,汗水越無法順利散逸,本來應該藉此帶走的皮膚水份也就這麼繼續停留,但因為總量不多,不容易造成水腫,頂多會有癢的感覺,嚴重一點會在皮膚皺摺處(譬如手指)長一些小疹子。可是,這樣的水份代謝不良就足以讓身體抗議了──手腳沈重、頭重頭痛、像被包裹住的「悶」感,其實是濕氣在暗中搞鬼。當然,有時候是身體自己的問題,有時候也得看環境的變化。

作息環境多除濕 + 適當運動促循環

環境因素,有些地區非常潮溼──譬如宜蘭、基隆,或是雲霧繚繞的溪頭、凍頂一帶,這些地方的濕氣本身就重,不利於體內濕氣往外散。工作場合和住宅環境也很重要,可以的話最好是避免長時間待在通風不良、水氣又重的地方,衣物也盡量乾了再穿。利用除濕機幫忙去除空間中的水氣,也是一個方法。

the-dampness-in-chinese-medicine
不易乾的衣物,多花點時間除濕或烘乾。

循環障礙導致的水份代謝不良同樣很常見。身體懶於活動,體內的水份又是靠血管及淋巴循環系統帶動,等於水份的馬達總是把功率調得很低,循環怎麼會好呢?除了心臟的作用,四肢肌肉的活動也會推擠靜脈,讓血液回流順暢,而表淺的微小動脈網也需要靠運動來打開,所以固定的運動、出出汗,才能順利散去表淺的濕氣。

the-dampness-in-chinese-medicine

可能有人會好奇,那如果只是去三溫暖、烤箱,或者是身處比較溫暖的環境,是不是也有效果?理論上也是有部分效果,但是因為本身並沒有肌肉的收縮,整體促進循環的功能就沒有運動來得那麼全面。

 

善用食物特性,進行體內除濕

飲食習慣也可以調整濕氣,太油膩、太甜、太精緻的食物可以說是體內濕氣的頭號敵人,這也是為什麼中醫師那麼不喜歡市售含糖的飲料的主要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太冰),珍珠奶茶,簡直完美涵蓋所有缺點。

the-dampness-in-chinese-medicine
太常食用珍珠奶茶、含糖飲料、冰淇淋這類冰、甜度高、精緻的食物,是造成體內潮濕的主因之一。

在中醫理論中,「脾」系統與濕氣代謝最相關。中醫的「脾」和現代醫學的脾臟(spleen)並不是同一回事,而比較像是腸道、胰臟等器官的功能。對中醫來說,負責處理濕氣的「脾」有個缺點,就是脾本身會被過多的濕氣反過來影響,除濕的功能會下降,而引起濕氣堆積的惡性循環。

健脾的方法,運動是最好的,而前文說的春天適合吃的食物,其中具有芳香性質的辛味食物,例如蔥薑蒜、香料咖哩等,在中醫傳統來說有「芳香化濕」之說,是最適合對抗濕氣的,也能幫助脾系統恢復消除濕氣的功能。另外,針對濕氣太重造成的沒有食慾,用當季的青梅開胃,也是一個好方法。

the-dampness-in-chinese-medicine
蔥、薑、蒜、辣椒、肉桂、豆蔻等各式辛香料作成的料理,如咖哩,是適合排除體內濕氣的選擇。

腸胃道方面的濕氣問題,像是食慾不振、輕微拉肚子,有時候大便也會變得比較黏,解不乾淨的感覺,這樣的問題,下面提供幾種簡單有效的方式:

●紫蘇嫩薑

常見的紫蘇的功效能行氣和胃寬中,擅長處理腸胃道的濕氣,除了可以曬乾泡茶,也可以和生薑(最好是嫩薑)一起醃漬,生薑可以消除胃中噁心、嘔吐的感覺,也可以促進胃氣的正常運轉,稍微加一些醋、或是梅汁都能共同幫助增進胃口,記得不能為了矯味而加過多的糖在裡頭。(哪裡買紫蘇? 一般花市或傳統市場賣盆栽的地方,都有販售,而中藥行也有賣乾燥的紫蘇。)

●茶

飲用茶葉是解除濕氣的一種方法,不過茶葉比較特別,是把濕氣集中往下帶、從小便排出的方法。茶葉多少具有除濕的功能,在選擇的時候要按照胃的條件來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茶種。對胃來說,未發酵的茶,像是抹茶、綠茶等會偏冷、已經發酵的熟茶,譬如紅茶,則轉為溫澀性質。而介於其中的烏龍茶,則不具有明顯性質。如果是容易胃痛、空腹時容易有胃中嘈雜(台語說的「嘈嘈」、「謅謅」),又沒辦法吃冰冷飲食,或是本能的想喝熱的水或湯等等,像這樣有胃寒表現的人,如果要借由茶葉去除濕氣,建議是選擇紅茶,並且不要空腹飲用為妥。

消除濕氣的方法環環相扣,看似複雜,其實只要能掌握運動、環境和飲食三個面相,自然能避免濕氣侵襲。

 

 

白果中醫師介紹

「滴水可以穿石,積沙也可以成塔,小地方的逐步累積,最後會形成大的影響。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會呈現在人的身體上。」

中醫師給人的印象可能會是坐在診間裡,跟冰品甜食或烤炸辣食品好像有仇一樣,每次都板著臉孔說要早點睡的那個人。身為一個中醫師,幾乎每天把這些事情掛在嘴邊。

但是身為一個喜歡烹飪的中醫師,在料理的過程中,白果中醫師發現有很多藏在古籍裡面的細節,是需要推廣的:中醫講究的天人合一、陰陽消長變化的概念,如何應用在從飲食導正體質,以及如何依照時節的變化調整作息。

飲食和生活習慣並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我們至少可以了解每個選項背後的意義。透過白果中醫師臨床的親身觀察和文獻佐證,希望能與大家分享保持健康的秘訣。」

體內除濕~紫蘇 &咖哩衍伸料理食譜

●【紫蘇薑味番茄】輕鬆製作,即可食用,涼拌、甜點、泡茶皆可

pickled-perilla-ginger-tomato
紫蘇薑味番茄

●【紫蘇月亮蝦餅】創意紫蘇入料理,更清爽美味!

perilla-moon-shrimp-cake-recipe
紫蘇月亮蝦餅

●【快速豆豆咖哩】皇帝豆快速變身印度咖哩,營養美味,低熱量!

lima-bean-curry-recipe
快速豆豆咖哩

 

 

付費食譜試閱 快速料理 季節醃漬&發酵 季節料理 台灣小吃 料理影音 訂戶獨享 防疫料理

error: 文章內容受保護,感謝您的支持